人工智能早期发展出的>技能/h2>
人工智能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,但随着1941年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,技术已最终可以创造出机器智能,“人工智能”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,从那以后,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,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,在它还不长的历史中,人工智能的发展比预想的要慢,但一直在前进,从40年前出现至今,已经出现了许多AI程序,并且它们也影响到了其它 技术的发展。
人工智能发展的初期具备的能力是什么
1)感知>本领/p>
(2)记忆与思维>本领/p>
(3)学习和自适应>本领/p>
(4)决策和行为>本领/p>
人类的智慧宽广而复杂。有些人类成就远远超出现今机器可达的领域,要想让机器触及这些领域,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。对于解决抽象问题、概念生成、情绪知识、创造力甚至是自我认知,即便是最强有力的深度学习算法,也无法在这些领域与人类智慧相提并论。
把所有这些认知能力融合到一台机器中,从而能够应对所有通用场景的人工智能称为通用人工智能。目前,通用人工智能还停留在理论阶段。
人工智能早期著名>实行/h2>
年夏季,时任达特茅斯学院数学助理教授麦卡锡(John McCarthy)、时任哈佛大学数学与神经学初级研究员的马文•明斯基、IBM信息研究经理罗切斯特(Nathaniel Rochester)、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•香农(Claude Shannon)等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,围绕着“自动计算机”、“如何为计算机编程使其能够使用语言”、“神经网络”、“计算规模理论”等一系列对于当时的世人而言完全陌生的话题,共同进行了探讨和研究,并首次提出了“人工智能”这一术语,标志着“人工智能”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。
人们直到1950年代才对人工智能真正的潜力进行了调查,产生了“人工智能”这一想法,而人工智能的诞生可谓是饱经沧桑。
英国人艾伦·图灵是一位数学家,每天的日常就是不停的算题,有一天他顿悟了“人算不如天算”,要是能有机器替人算就好了,于是他构思了一个机器:图灵机。
简单的说就是用机器模拟人的计算方式,图灵觉得照这个套路,机器也可以取代人。于是他又做了个实验,让人和机器同时回答问题,看看大家能不能分辨出哪个是机器。
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。当时很多小伙伴都惊呆了,原来世界是可以算出来的!随后这类觉得凡事都能算,只要告诉机器怎么算就ok的人,称为“符号计算学派”。
还有另一类人认为:人思考问题,得出结论未必靠的是算法,全是靠脑子想出来的。有个专家发现人脑里有很多神经元,它们可以接受、处理、互相传递信息,协同工作,人脑就靠这张神经网络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。这就是赫布理论。
既然人脑可以联合学习,那就用机器模拟我们的神经元,这就是第一个神经网络机。用机器模拟人脑运转的流派,叫做“神经计算学派”。
虽然两个学派走的路不一样,但目的都是想让机器代替人。1956年,两派人在达特茅斯会议上,给这一系列的机器命名为“人工智能(AI)”
最早的有关人工智能的应用原型
最早的人工智能应用原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,由艾伦·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起点。该测试旨在评估机器是否能够表现出与人类相似的智能。
随后,20世纪60年代,斯坦福大学的DENDRAL项目开发了一个能够自动推理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系统,被认为是早期的人工智能应用原型之一。这些早期的原型为后来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